當孩子們說:「好簡單、好簡單喔。」的同時,我的設計概念與教學方向也就達成了、成功了。
為什麼呢?
其實任誰都喜歡玩遊戲,而設計遊戲的巧門,就在於關卡一開始必須簡單、好上手,才能循序漸進越來越困難,慢慢增加挑戰與刺激性。
倘若過度困難,只會扼殺玩家對於這個遊戲的持續性,一次過不了、兩次過不了...就可能放棄了。
也因此,在遊戲中設計一個相對簡單的關卡,讓小朋友突然覺得得心應手,好讓他們對下一關充滿自信與期待,才會有接連過關的自信,這正是我將《七步詩》的動作設計較為簡易的原因。
此外,《七步詩》的動作著重步伐要穩健,動作要分明。這也算是一個分水嶺,讓小朋友知道,在功夫課,我們可以玩樂得很開心,唐詩功夫是一門讓人快樂與自信的課程。
但是未來,我們會漸漸學得更精深,接觸更豐富的功夫。原本設計給幼兒的功夫動作,可以隨意的筆劃,從某個里程碑開始,我們就要認真的揮拳踢腳囉!
《七步詩》曹植
煮豆燃豆萁,
豆在釜中泣。
本是同根生,
相煎何太急?
註釋:
1、燃:燒。
2、豆萁:大豆的豆秸,是大豆脫粒後剩下的莖,曬乾後可以當柴燒。
3、釜:古代用作燒煮食物的無腳鍋。
4、同根生:豆子長在豆萁上,豆子和豆萁是一條根上出來的。
5、煎:煎熬,用火烹燒,這裡形容用權力逼迫。
6、何:為什麼。
訓練重點:
《七步詩》以七步作為號召,除了要求動作清楚、不可含糊不清以外,同時注重力量的表現,小朋友必須把每一拳的力量,都清楚打出來。
「豆」字與前一段相同,也就是出拳的動作,「在」的時候右手劃一圈,右腳踏地。
注意!這時候重心要落在左腳後面喔!由於小朋友對於「虛步」還不能完全體會,因此動作設計上,只要小朋友屁股往後坐,就可以達成要求。
「釜中」-腳打叉叉,與釜字中間的「乂」取其意,「泣」則是兩手握拳在眼睛左右邊,取形像哭泣的動作喔!
唐詩功夫動作:豆在釜中泣(弓步補蓋退雙肘)
▲ 豆:弓步右手再一拳
▲ 在:右腳踱地右手蓋
▲ 釜:左手一攤斧頭砍
▲ 中:退腳叉叉倒叉步
▲ 泣:立正不動雙肘頂
留言
張貼留言